成都苗圃协会资讯;去宁波之前,知道郑春阳的绿缔茶梅园有千亩茶梅树,从朋友圈看,多半是球和柱子。郑春阳说,先带你去宁海,再开车到北仑,几个苗圃都看一下。我心里嘀咕,不就是茶梅嘛,是球修得圆一点?还是柱子密一些?又不是花期,哪那么多可看的。
嘀咕归嘀咕,嘴上不敢说。郑阿哥年轻时当过兵,说起话来掷地有声:“走,先去看葫芦!”
葫芦?没错!在宁海群山间的苗圃地上,入眼就是一片葫芦造型的茶梅树,大肚蜂腰,憨态可掬,虽没完全长成型,大模样都有了。
葫芦造型茶梅
心里问自己,见过吗?见过吗?见过吗?
这几年走四川,跑山东,用几十棵苗子编织的各式花瓶、造型算是见得多了,但这种由一棵树修成的茶梅葫芦,还真是头回见。
于是对眼前的郑阿哥另眼相看。
绿缔茶梅园 郑春阳
“这个造型来得不容易。”郑春阳一边摆弄起枝条,一边对我说:“起先是茶梅球,后来从30公分平茬改成柱子,几年前突发奇想,觉得葫芦娃能降妖除魔,寓意好,造型又独特,就想做葫芦造型树。”
“一开始想用茶梅树来造型,但枝条都长硬了,不好修。后来发现这些用球改成的柱子,平茬后发出来的的枝条既柔软又匀称,用来再次造型简直再好不过。于是就在这些柱子上把葫芦造型给捣鼓出来了。”
“也不光是葫芦,还有酒瓶啊,花瓶啊,反正有了这些‘百变金刚’做坯子,各种造型都可以尝试。”
造型茶梅树
“再来看这片飘枝的造型茶梅树!”郑阿哥几个健步,又到一片苗圃。“也是几年前萌生的想法,看到广东的茶梅市场好,金华市场的日本进口茶梅价格很高,就想用造型来提升苗木的价值。请了粤派、川派的师傅,各方面吸取灵感,做了一千来株这样的造型茶梅。”
“还有这边,是4.5米高的茶梅“擎天柱”,别人苗圃里,你肯定看不到!”
正待成型的茶梅“擎天柱”
几个苗圃跑下来,乘着郑阿哥喝水的档口,我在脑子里捋了捋。传统的造型就是球和柱子,在它们的基础上再做深加工,既创新了产品,拉开了和一般苗圃的差距,又和市场流行的编织造型形成互补。这个种了十五年苗的茶梅大户,可谓下了一步妙棋。
95年退伍的郑春阳,干过泥瓦匠,开过修理厂,还差点当了警察。因为老家是北仑柴桥人,从小对花木耳濡目染,03年的时候决定搞苗圃,包了几十亩地,种的是北仑特色的杜鹃、茶梅,08年一场大水,全军覆没。
靠天吃饭的农户模式走不通,郑春阳开始思变。柴桥是传统苗乡,资源丰富,但一直以来缺少一个大型的流通市场,给外地采购商带来了诸多不便。何不发挥资源优势,收购大规格的茶梅树,囤进自己的苗圃里,再转卖出去?09年开始,郑春阳率先搞起了资源收购的“卖场模式”,和几家大型园林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,也为自己赚到了苗木的第一桶金。
当年收的第一批茶梅树,已有30多岁树龄
一边发展自己的苗圃,一边做经纪人,几年下来,产值做到了千万,但还是遇到了问题。一方面是资源越来越难收了,有的农户今天讲好的价,明天就变卦,收苗的价格高,品质也难把控;另一方面,很多工地今天下单,明天就要发货,但在宁波,因为没有花木城这样的市场,配货需要更多时间,很难跟上工地的节奏。
2013年,郑春阳决定,要做长线投资,把重心转到苗圃上。自己搞苗圃,品质好把控,能够形成品牌,又没有垫资压力。产品嘛,依然以茶梅为主,从小苗,到球、柱子。
从茶梅球到茶梅柱,再到茶梅葫芦
从几十亩的农户,到千亩茶梅大户,郑春阳一路走来,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。2015年,看到了房产和庭院市场对高端精品苗的需求,郑春阳就开始动起了茶梅造型树的心思。先是做飘枝的造型,后来又有了多杆的蘑菇头,2017年,在机缘巧合之下,葫芦造型树的形象跳进了他的脑海,也为他的再次创新找到了归处。
再透露一个小秘密,郑阿哥的葫芦造型,不仅用在茶梅上,这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黄金枸骨葫芦,是不是一样惊艳?
黄金枸骨葫芦造型
再有一年左右,这一批葫芦造型就可以真正成型了。
对于郑春阳来说,今天的成功,来自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所积累的经验,对市场趋势的判断,以及勇于创新的决心和执着。
而接下来,他还有更大的事要做。[成都苗圃]协会小编鸣谢:园野手记 汪洋撰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