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花木基地行业关注;60多年前,在日本的三重县,赤冢园艺创始人赤冢先生买下几百亩山头,开始了漫长的园区打造征程。
如今的园中植物琳琅,山林葱郁,在一角还长着几株大鸽子树。做植物的朋友都知道,这几株号称“植物大熊猫”的树意味着什么。
时间是园艺成果最好的叙述者,告诉人们一个企业到底是装X还是牛X。
赤冢园艺做花木品种开发起家,杜鹃系列的开发在日本首屈一指,产品也大量登陆欧美市场,为此还建了个杜鹃专类园。
而在“赤冢园艺植物园”的门口,公司还经营着一个园艺中心叫“朝津味”。这里不仅经营园艺花卉,也和当地农户合作卖菜——农户自己包装自己上架,销售后系统自动分红,轻资产运营。
育种、生产、零售、旅游的综合体模式,在这个日本郊野小镇活了起来。
在整个综合体模式里,花园虽然不具有太多造血功能,但如果没有这个花园般的植物园,这家园艺企业的生命力无疑会减去大半。如今去看,也讲不清最初是情怀驱动还是利益驱动更多些。
国内园艺同仁也想这么操作,做一个大型花园把自己的供应链资源、品牌精华装进去。花园就像大家心里的朱砂痣,丹红艳丽,惹人垂涎。
可与私家花园业主豪横砸钱不一样,与产业相关的花园需要有组合嵌套模式,不然,朱砂痣就慢慢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。
2018年的时候,大连英歌石植物园老孙头已经走红。他写的关于花园的的书,字字珠玑,也字字真实。
书中没有太多大道理,都是多年来打造花园的轶事和感想。英歌石植物园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面,隐藏了多少过往的糟糠,只有造园的人自己知道。
2019年,因为水的问题,老孙头跟人打了起来,在“班房”呆了十五天。归根结底,还是有人对土地动了心思。
隔壁老王心中不断回响当年语文老师说的那句话:文化这东西,懂的人把它掏完,不懂的人把它糟完。
不仅是花园面临着“掏与糟”的难题,整个园艺产业更是暴露在寒风中。在“掏与糟”的过程中,土地问题是最容易被做文章的硬伤。社会发展容得下钢筋水泥渣子堆,却容不下一方花开艳丽俏花园。
土地一直是农业的根,希望在“美好生活”的大背景下,园艺行业能有自己的一席“土地”。可那不是乞讨来的,这一席之地无论是主动迎合还是被动求生,都会把行业带上园艺产业化升级这条路。
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,这里面囊括了研发、生产、供应链、消费等环节的系统成长。
2014年前后,“土地确权与集中流转”是农村土地倡导的政策方向,那时候坐在公交车上听新闻都觉得幸福:工商资本下乡的春天似乎来了。
不过,两年前的大棚房整治与去年开始的“退林还耕”,让土地的合规性和长效性,再次击穿种花老王的心理防线。
不少园艺企业如今使用的土地都是基本农田,里面不乏一批政府主导招商引资的产业带,这其中还包括了花海、文旅项目。有疾在腠,不治将深,或许有的地方政府比园艺从业者还迷茫
我们举双手赞成让基本农田回归粮田属性,相信“还粮”是不可逆政策。这不是“保大保小”的问题,是形势使然。不过退了之后的园艺产业化如何推进,与其他产业怎么相互协调,才是接下来要考虑的重点。
于是就会有缝隙市场产生,大花园市场可能就是其中一个。想撬开裂痕,隔壁老王在心里的默念信仰:“搞到合规土地”,或者“把土地搞合规”。
“退林还耕”卡在了“十四五规划”的档口,农业产业化有幸搭上国土空间规划的列车。眼下各地方“十四五规划”正在制定中,在这个产业化能否容得下一座花园?
江湖总得向庙堂喊喊话,话糙理不能糙。
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做过调研:“非农化”会加速生产集中度上升还是下降?
支持上升的占到了62%。
集中度的上升会带来系统规划诉求,盘活整个区块需要更多业态叠加与渗透,把越来越多的人画到圈里来。
与园艺相关的业态包含了零售业态的电商、“休闲+零售”融合的花园中心、研发业态的育种、生产业态的育苗、爆款业态的花展等等,接下来会揉在一起,“大花园”只是一个连接器。
13年前,海妈海爸建花园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,他们只是想给孩子们一个好的环境,毕竟是卖花的,打造花园是她给孩子最基础与最合适的方式。
海蒂和噜噜的花园每年都会呈现新的美态,也越来越生态,休闲娱乐的人都往这来。
花园与花园中心都连成一体,而与风花雪月的花园一墙之隔的地方,电商打包与装箱的声音不绝于耳。这个综合业态养活了一众工人,带活了整个产业链条。
即便这样,也是有过拆迁之痛的。
如今海妈选择把花园图书馆在成都春天花乐园落地,海妈又成了花乐园综合体的一部分。
在池塘干涸之前,鱼总得找到新的水源,要么进化出脚上岸。
浙江提出“全域大花园”有一些时日了,这是第一个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层面提到“花园”的,文化与旅游部门的身影频现,正对上了“诗画浙江”的胃口。
而在各地市,上海、成都、深圳、武汉等地的方向也在逐渐浮出水面,有些地方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专家论证,建各类公园与花园。
政府层面的高位助推,惹得乙方市场也在躁动,越来越多的规划设计、园林施工、花卉生产单位开始关注“花园”,至少是让概念的子弹飞一会儿。
很有意思,国内一直比较割裂的规划设计、园林施工、花木生产、花卉种植、园艺零售几个大板块,如今好像都往花园奔了过来。“花园”好在可大可小,如今很多地方从“大”层面讲“小”层面,深入到了社区。
我们思考了一年多时间,为什么落脚点会在“花园”?
业内真的需要一个商业模式,可以尽可能链接起产业与生活,跨领域对话。这里面既有看得见的产业,又有感受得到的生活,“花园”就像这个词。
而某天隔壁老王吃油条时突然发现:
“花园”与一个词是一脉相承的,那就是“生态文明”,看得见的生态,感受得到的文明。
一下子,他不知道手里的油条香还是不香。
每一波的新形势,都会推动一些人走向前,一些人落在后。“大花园”的崛起,是否能把行业带到社会生活刚需的层面?
虽有难度,但梦想总是得有的,别让朱砂痣都成了蚊子血。
如果做到这一点,很多人做梦都要笑醒。
而在同业整合、异业融合、跨领域营销的过程中,难免会经历一波拼杀,最终懂得新时代语言的人会抢滩上岸,登上新大陆。成都花木基地小编鸣谢ibeefly老师撰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