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苗木基地小编写过“破题者”、“举火者”、“逆行者”,在我采访的苗木人中,但凡敢用“XX者”来形容的,一定是个性和作为极其鲜明的人,唯此不足以表达的那种鲜明。
王建勇就是其中之一。
47岁的王建勇,干过许多“疯狂”的事。
比如十多年前,阿里巴巴网站刚刚兴起的时候,他就跑到公司门口蹲守了一天,只为见马云一面,聊聊他对苗木电商的想法;比如苗木人还在普遍使用营养钵的时代,为了减少污染,他自己研究生产可降解的无纺布袋,还整出了一套回收城市垃圾,制作扦插包免费发给农民的计划书,甚至还把提案交到了市政府;比如四十岁以后,他朝思暮想要租一万亩地,来实践“提升苗农价值”的商业模板……
尽管很多事看起来疯狂,落地的难度也超乎寻常,但细说之后,我都会被他背后的理念和理想所打动。
“一介苗夫,心怀天下。”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:个体的能量有限,但这辈子最想干的,还是对社会对行业有意义事!
作为农民子弟,王建勇对农村有着深刻的认知。
干了十年建筑,06年转行做苗木,种红叶石楠赚到了第一桶金,王建勇的婷翔苗木,一度是金华地区规模、产品都具代表性的色块苗生产基地。13年他在武义包了两片山地,一是响应基本农田不能种苗的政策,二是为未来“园艺生产兼顾农村养老”的实践打基础。
在农村,养老是一个被漠视的话题。当老人失去高强度劳动的能力,又担心拖累儿女,生活没有幸福感可言。在王建勇的构想里,他希望建立一个园艺化的苗圃,让老人边生活边生产(做一些盆景修剪类的轻活),养一园春色,既能养老,又能创造价值。
王建勇的每一个想法都和宏大而又切近的社会问题息息相关,这似乎并不是一个苗木人该做得事,但他就是敢想,敢做。
山顶的苗圃
干了十多年苗木,最让王建勇感慨的,是社会价值分配的不合理。农民辛苦多年种出来的苗,从苗圃到工地,价格往往翻了几倍,付出的劳动和回报不成正比。他最大的理想,是让从事这个行业,那些最普通的苗农们,能够有尊严地活着。
为此,他要构想一套模式,把苗农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,让他们形成一个整体,从而占据市场的主动。
王建勇告诉我,在苗木行业,采供双方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矛盾。从苗圃经营的角度,足够大的面积,单一化的品种,才能实现高效益;而对采购方来说,多品种一站式采购,是最高效且有利的方式。
而他想到的方法是,租一万亩地,然后一户几十亩地分租给农户。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整体的种植计划、技术指导和销售,而每家每户生产不同品种、形态和规格的产品。聚沙成塔,集腋成裘,这样形成的产品库,既能满足多品种一站式采购的需求,使之具备竞争优势,又能让苗农获得收益的保障。
我想过,逻辑上都通,但具体到运作,是一件极复杂的事。
王建勇说,我就想走一条最难走的,但一旦成功,就可以复制的路!
“做人啊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他拍拍我的肩膀,“一屋一屋扫,何时才能扫天下?”
和王建勇认识两年,他看我的文章,有时还留一两句感慨,都是诗的格式。
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交流,并试图了解他。
这个总是神神叨叨,时而语出惊人的家伙,其实是挺可爱一人。他不像一个商人,而更像一个思想者,一个总是把现实问题放到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去思考,并且尝试以一己之力去改变的人。一个值得交的朋友。成都苗木基地小编鸣谢园野手记 汪洋撰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