园林景观在乡村振兴中到底该扮演怎样的角色?成都苗圃协会小编近日,在上海举办的园林高质量发展论坛上,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香春以贵州楼纳田园综合体建设为例,展示了园林景观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可实现的多重功能。
王香春介绍,依据实际情况,实现乡村振兴主要有三种策略,农业带动、文化带动、旅游带动。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打造富饶的产业、美丽的景观,让本地人留住,让外来人留恋。出于这种角度,无论通过哪种形式振兴,都离不开园林景观的建设。可以说,园林景观是乡村振兴的底色,很多时候,园林、景观、苗圃可以将上述三种模式联通起来。
比如贵州楼纳田园综合体的建设。楼纳村从国家二级贫困山村,到中国最美休闲乡村,其转变,正是依托一条风景路。
楼纳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义龙试验区,村域面积约42.6平方公里,全村布依族人口占 72.4%。通过前期充分调研,项目确立了建立农业+生态+文化的复合模式。
风景路的第一个定位是风景画廊慢游径。
项目规划之初,调研了当地不同特色景观,计划通过道路行进,展现当地农田、远山、特色村寨民居等不同景观。建设时,紧密结合现状条件,严格保护沿路优良景观界面和基本农田,确保不会造成路旁建筑无序扩张,违背环境承载力。
在实现联通当地农业区、涉农产业区、风景苗圃区、经营服务区等区域交通功能的同时,王香春介绍,风景路以Y字形为主干道,规划了许多局部的小环线,村与村之间形成互通,观光游客可以通过小环线,充分游览观光,带动旅游经济。
第二,考虑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,风景路的第二个功能确定为布依原乡文化的体验路。
在道路沿线的景观打造中,融合了大量当地的文化符号。比如本地的砖瓦、农田中的稻草堆、自然石材搭建的路基、毛石墙、野花地被等。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原乡风情,实现了一村一品的要求,使用本地元素构筑景观,也降低了项目成本。
用来体现特色的石墙、茅屋、生态绿道的建设,都不是企业熟悉的“常规操作”,对企业施工能力的要求很高。同时,这些文化体验景观的建设,也给楼纳村的乡村振兴带来了另一个方向。
那就是观光路建设时,带动了不少当地村民参与:有本地的工匠为特色景观提供石刻、藤编等,有当地农民进行地被草花、观赏性农作物的精细化种植。通过这些建设,不少村民得以系统深入地学习本族文化,传统的布依族农耕、手工艺、音乐、舞蹈等特色文化,也从逐渐式微,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王春香介绍,带动当地文化的传承、发展与创新,模式有很多种,通过景观建设是其中之一。这条路,既是乡土文化的展现,也带动了本地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。同时,楼纳景观路还打造了一条精准扶贫的康庄大道,工程建设带动本地工匠发展,旅游服务促进沿线村庄致富。
贵州楼纳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解答了许多苗圃企业的疑问:如果说园林绿化行业之前的20年,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享受了可观的红利,那么之后的20年,行业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能获得同样的机会吗?企业能做什么?又该怎么做?
王香春指出,园林绿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底色。在未来几年,广大乡村应该成为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的关键点与突破点。当然,要做成、做好乡村振兴项目,园林企业在设计、施工、甚至运营方面,都需要有“两把刷子”。成都苗圃协会小编鸣谢陈美谕老师撰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