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花木网转-园野手记 汪洋
动身西安之前,我并没有对这次采访抱太多期待。
不就是丛生苗吗?直接拼栽的,大苗平茬的,小苗拼了长起来的……这两年见得多了,燃不起兴奋点。
但张若楠在微信里说:“你来嘛,看了就知道了。”后面还跟个俏皮的小表情。
“来,肯定来,冲着biangbiang面也得来!”
见到张若楠时有些惊讶,一问年龄,93年生,这不一毛头小子吗?掌管2000多亩苗圃?
再问,苗二代吧?从父辈手上接管的吧?答,“是,接过来的时候70亩,自己经营了6年,扩到现在的规模。还很不成熟,老师多指导。”
我头上冒虚汗,心中暗想,怎么做到的?
陕西千春园林 张若楠
驱车前往位于高陵的千春园林基地,西北地区的寒风已将万物萧条,眼前突然出现一整片规模庞大的苗圃地。张若楠喊一声,到了!我跳下车,紧了紧身上的大衣。
一大片丛生红叶李,又一大片丛生红叶李。
张若楠蹲下身来,指着其中一株红叶李的基部给我看:“我们的丛生苗和别人不一样,看这里就知道了。”
果然,每一株苗的地面以上,都有10到15公分左右的主干,往上逐级分叉,呈自然丛生态,骨架、树形都趋近完美。
这样的丛生苗,横竖挑不出毛病。
我问他是怎么做的?张若楠扶扶眼镜:“外面冷,咱回车上说。”
2012年,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张若楠回到家乡,从接工程供苗开始,迈入了园林行业。二十啷当的小伙子,能吃苦,好研究,为了找苗,跑遍了陕西各地的苗区,因为服务的都是地产项目,对苗木精品化要求高,他对树的美丑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。
一次聊天中,一位四川地产公司的总工告诉他,尽管现在还鲜有人认知,但丛生苗在未来一定会是一个发展趋势。张若楠把这句话装进了脑子里,不久后,在一片别人转让的苗圃地里,他惊喜地发现,许多因为管理问题而长荒了的红叶李,都呈现出自然的丛生状态。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眼里,这种苗就是“垃圾苗”,而张若楠却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欣喜。抱着试一试的心理,他盘下了这片30亩的红叶李,一边扩建苗圃,一边培育这批独一无二的丛生苗。
两年过去,当苗子长到了10-12公分左右地径,刚一发出对外销售的消息,采购电话就接踵而至。那段时间,每天平均有七八十个电话,问的都是丛生红叶李。很快,这批苗子以普通红叶李1.5倍的价格销售一空。
初试的成功,让张若楠兴奋不已。
发现了巨大的市场空缺,剩下的就是解决产品问题。
2016年,张若楠下定决心,舍弃来钱快、利润高的工程项目,全身心投入苗圃,专攻丛生红叶李生产。试过了各种方法,请教了许多高人,无数个睡在基地的夜晚,他最终找到了通往原生态丛生苗的小径。从一株扦插小苗开始,经过平头及多次修剪、移栽,用四年左右的精心养护,长出了骨架理想、枝繁叶茂的丛生红叶李。
而在此期间,他的苗圃以每年数百亩的规模扩大,仅2017年,就扩建了1000亩地。在考察了山东、河北等地的标准化、规模化的苗圃之后,他更清晰了自己的定位,拉开株行距,留出机械操作的空间,减少人工成本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再一次推向市场,依然是大受欢迎。在西北地区,彩叶树本就特别缺乏,红叶的更是少之又少,而张若楠的丛生红叶李,形态、规格、数量都极具优势,在贵州、成都、重庆、甘肃、云南等地尤为热销。
聊了半晌,再看眼前的年轻人,依然低调、谦逊,心里尤生敬意。
英雄辈出的时代,有眼光、有胆识、有干劲,大概就是这个年轻人能够成功突围并逆袭的原因。
此刻寒风渐止,张若楠回过头:“老师饿了吧?带你去吃biangbiang面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