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人,您好!欢迎来到成都温江花木基地-御景园艺场苗圃官方网站。
13882159736

周一至周六

9.00-18.00

花木行业动态您当前所在的页面是:首页花木行业动态

成都苗圃行业资讯|看树的时候他们就走不动步

成都苗圃小编认为每个人都会有些近乎偏执的喜好,刻在骨子里的那种。笔者碰到过很多植物狂热爱好者,李承水与丰震算其中比较“入魔”的两位。


他们两人都是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老师,李承水主要研究植物栽培方向,已经退休;丰震还在任教,主要研究植物育种方向。虽然研究方向不一样,但共同特点是喜欢树。


看树的时候,他们走不动步。 
  

提前一天


虽然二位都是教授级别的老师,不过笔者一般称他们二位为“老师”。在我的称谓认知里:教授是职位代名词,老师则是尊称。与他们深入接触,是在一年前山东青岛举行的“三新四力”研讨会上。今年8月,一同与二位赴欧洲考察,增进了了解。


前几天,两位老师受邀前往河南南召给当地花木协会培训。南召是玉兰之乡,八九成苗圃种植户种的都是玉兰。但考虑到二位老师时间很紧,而且不是专门研究玉兰的,所以提前告知不一定讲很多玉兰,其他树种亦可,毕竟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


按照原计划,培训会前一天到南召即可,但两位老师坚持早一天过去,而且安排的是最早的火车票。


他们担心说得不客观,想更多地了解当地现实情况,看一看、听一听。


在最终呈现的报告PPT中,两位出人意料地展现了对玉兰的了解,一个从栽培角度,一个从育种角度,很多照片引用的是那几两天拍的,听的人带入感很强,很受益。


看得出,他们白天考察,晚上做总结,熬了两个晚上。

“说不说”?


眼下的苗圃花木行业会议就像大乱炖,什么都往里塞。一个PPT走天下的专家很多,四五年的内容都没怎么变。专门为一个会议做PPT的专家并不多,而且是花很大精力去翻阅资料与现场观摩的。


那几天的考察行程安排很满,穿山进林,好的不好看的都看了,大家灰头土脸,但扎进苗圃二位就走不动步。他们发现了很多亮点,也有很多问题。

“说不说?”


二人站在有问题的玉兰前,有些疑虑:说了怕领导和企业脸上挂不住,不说又觉得对不住。


对不住什么?

除了自己被邀请的责任,更多的是对植物健康成长的责任,对产业健康发展的责任。


会上,李承水老师讲话直接刚硬,讲出了不少栽培存在的问题;丰震也从品种及文化角度,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。还好,气氛和谐。


成都苗圃行业资讯|看树的时候他们就走不动步

走进苗圃,李承水(右一)和丰震(右二)开心得就像是个孩子。


接轨


学术型的专家,常被企业经营者诟病的是与行业接轨的问题。客观而言,的确有很多这样的学术工作者。


李承水做事严谨,对这种现象再了解不过,说起来多少有些看法。但这涉及到整个教育体系设定与国内所处阶段的实际问题。


一石能激起千层浪,但填不了海。


后来李老师选择从事技术研究工作更多,给各地园林局做过技术指导,也给企业做过指导,尽量把自己放到深入园林生产一线。


植物育种表面看起来是香饽饽,但科研与市场的融合更让人尴尬:科研工作者很多东西捂在手里,企业经营者还费劲去国外引品种、偷枝条。


丰震曾有美国交流多年的履历,对世界各地植物育种情况相当了解,他自己也培育了很多品种。最近,他走企业比以前频繁,与苗圃种植户交换想法。


在南召的会上,他提出一个说法:不要把育种想得高大上,其实育种也可以很平民化,大家注意观察变异。


学生


看一个老师怎样,看什么最好?这是我跟一位浙江大学教授交流过的话题。答案是“学生”。


由于二人都属于实战型的高校老师,所以他们的学生也是实战型的。


如今,二人的学生桃李满天下,不少已经成为了大企业高管,尤其在山东,几乎该省的园林或林业系统,都有他们的学生。


不到40岁的学生王勇刚,已担任上海新城控股集团景观总监,他是一个很懂植物栽培、养护、搭配的设计师。在去年“三新四力”会上,他挑起了回答问题的大梁,对二位老师毕恭毕敬。


王勇刚曾在北京待过,一头扎进苗圃,后来又深入一线做工程,之后转战上海做地产景观设计,不折不扣的复合型人才。李承水谈起王勇刚时说过一句话:“出校门的时候,我告诉他不要着急,一步步慢慢来。现在基本是按这个路线在走。”


现在能有多少年轻人不着急呢?尤其是在园林产业高光时刻的那些年。“慢慢来”与“教人慢慢来”,似乎都是要冒风险的。


成都苗圃行业资讯|看树的时候他们就走不动步

李承水(中)和丰震(右)向豫兰(北京)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青发到苗圃了解望春玉兰特性,好认真。


掉队


今年8月,飞往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前夜,李承水在机场给我们展示了前往欧洲学习的提纲:用word文档做了3页纸,问题细致程度可以成为一本植物栽培学著作的目录。归国时,大部分问题已经找到了答案。


作为欧洲行领队,笔者需要在过程中关注每个人考察时的情况。二人走的路线,一般是最靠近植物的;二人对待学习的态度,也是最像学生的模样——虽然他们的很多专业技能,已经明显超过了国外的讲解者,可做笔记却是最认真的。


每天2万步的考察行程,很多年轻人都扛不住,花甲之年的李丰二人并没有倦怠。只是每当召集人集合时,他们朝队伍蹒跚跑来,笔者看着多少有些不不忍。因为看得深、问得细、着了迷,李老师难免会掉队几次。


那时候,他经常会说一句话:对不起,我想多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,人家做得很好。成都苗圃小编鸣谢:杨开源老师撰稿。

下一篇:成都苗木网行业人物|他的苗为何能卖四方?

微信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