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目前成都花木从业者的现状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,1、一线员工老龄化,普片在50岁以上居多,2、文化成都低,都没接受过正规的园林技术只是培训,新设备新技术接受起来很慢。3,园林苗木专业人才匮乏,年轻人不愿去苗圃一线工作,觉得脏、苦、累。
今天成都花木基地小编就聊聊园林职业教育的问题。
五年前某个冬日,成都一个园林中职学校内来了波人,他们听说这个学校教出来的学生不错,想来对接了解一下。
学校的几位主要负责人抽空给来人做了介绍——虽然比不上高职院校,但他们努力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,园林所涉及到的各个操作技术都会有教学,还会有陶冶情操的插花课。
这个学校每年有200多名学生毕业,园林企业隔三差五就会到学校来要人,看到好的苗子就会提前「预定」,所以这里的学生一直供不应求,尤其是男孩子,工作几年就会成为企业的骨干。
最后校方诚恳地表示:
希望企业家们多来学校招收毕业生,同时也推荐好的苗子来学校上学。
因为现在的孩子都喜欢去上大学了,职业中专来的人不多。
在课间的时候,一些同学围在了老师身边,跟老师打成一片。隔壁老李当时就觉得: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,虽然稚气未脱,但眼里都是有光的——他喜欢这样的学生。
成都温江权景苗圃花木基地照
“教育”的话题最近持续被推上风口浪尖,这段时间社会集中热议的“双减”,主要聚焦在义务教育阶段,而在一个月前掀起浪潮的是“独立学院”改革,同时也拖拽出了“职业教育”的话题。
2021年5月,科技部直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表了一篇论文,提出德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做法,其中第一条便是“教育体制创新”,论文从三方面做了简单阐述:
第一,强制实行包含3年职业教育在内的12年义务教育制度和推动中等技术教育发展;
第二,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体制;
第三,双元制教育体系,由企业和职业学院共同负责,培养实用人才。
如今国家从政策高位助推“职业教育”,教育部也要完成建设“职业本科院校”的KPI,从2008年开始,就陆续从各大学的“独立学院”的转设来入手。眼看效果平平,去年五月教育部又狠推了一把。
但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买账,独立学院的学生,大部分是花了高于普通本科的学费进入“大学”、跨入本科大门的,如果毕业时拿着“职业技术大学”的毕业证,还有“职业本科”的学历,这事搁谁心里都觉得不舒服。
究其根本原因,在国内很久以来,“职业”两个字,在文凭堆里的地位并不是那么高,社会认可度也很委屈。
但职业教育的提升,却又是包括教育界和全社会产业都明摆着需要的方向,也是高质量发展、发展专精特新企业需要的方向。
成都度美园艺的花木基地
江苏有三所职业技术学院在园林园艺圈提得比较多,分别是位于句容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、位于苏州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、位于泰州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,这三所学校为江苏以往的农林产业贡献了海量人才。
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07年,彼时叫“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”,后历经“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”、“江苏省立苏州农业学校”、“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”、“苏州农业专科学校”等时期。
直至2001年,该校升格为“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”,完成了从“学校”到“学院”的华丽转身。
早在10多年前,苏农就打出了“苏农一枝花”的品牌口号,在园艺花卉上面取得过不少骄人成绩,也代表地区参加过许多国际园艺盛事。学校培养出的人才,如今活跃在省内外园林、园艺、林业各大工作岗位与事业单位机关,校友圈庞大。
可毕竟学生拿到手的是大专学历。我们从江苏一些园林企业了解到,大部分企业招人最低线划在了“大学本科”,对大专学历的毕业生不是很感冒,只是在招实习生的时候会考虑。所以即便是像“苏农”这样有优质底子的高职,也并不是香饽饽。
但企业也并非全盘否定大专,只要有经验的,还是可以考虑的——这就矛盾了:
没有培养经验的机会,哪里来的初期经验?
而当前在面对教育部的文件时,有人认为:是否可以把三个学校统一起来,形成真正的江苏农林职业大学,完成“职业本科”的KPI?
结果还不得而知,或许是一条新路。但除了体制以外,还得全社会的认知也做改变,这是更长更难的路。
成都蜀惠园林的花木基地
大约在20年前,荷兰人Mr.B从荷兰一个H类大学毕业,他读的是树木栽培专业,毕业后他去了美国、加拿大、越南等国家工作,工作都与植物相关。
H类大学的意思是Hogeschool,意为应用型大学,以培养应用型学生为主。此外,荷兰还有14所U类大学(University),以培养学术型学生为主。
在多个国家干了几年工作后,Mr.B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专业技能,此时他计划加入到一个企业进入管理岗位,于是他选择进入了一个U类大学,学习工商管理。
毕业后他最终选择了当地一家大型苗木企业,从技术总监到流通总监,再到市场总监,最后做到了总经理——几乎一个苗圃的全流程工作,他都有参与过。后来自己创业当老板,给苗企做技术咨询工作。
按照隔壁老李的定义,Mr.B也是一个眼里有光,心里有火,手里有活的人。
@荷兰瓦赫宁根大学
在荷兰,几乎不会有人把H类大学等同于国内的“专科”,或者把U类大学等同于国内的“本科”;在发展空间上,也有同等的学历晋升机会;而企业在招人的时候,薪资也不是以H类或者U类的大学背景来衡量,而是考评能力。
一位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(U类)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朋友说,H类大学与U类大学,只是在方向上有Why(为什么)和how(怎样做)的区别,H类大学毕业的动手能力强,基本一进企业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,企业都很喜欢。
从企业或者社会而言,并不需要所有人都去研究why。她说,她选择进瓦大也只是由于真的喜欢研究why。
那一天,沐浴着荷兰海风,我们走在瓦大的校园里,旁边是联合利华与瓦大合作的一栋大楼,让隔壁老李想到了他的合作培养项目。
荷兰瓦赫宁根园艺大学
“某某学院科研教学基地”、“某某学院学生实践基地”挂牌那天,隔壁老李特地让办公室放了首好运来,他觉着接下来肯定会有大批毕业生走进他的苗圃、他的工地。
事与愿违,学生留存率并不高,这让老李也摸不透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,是不是他这个“老师”不称职?
大约几百年前,园林也算一门手艺,业主请人来做园林,需要好吃好喝请工匠来。在结尾款的时候,说不定还要请工匠再吃喝一顿。几百年后的今天,不一样了。
那时候没有高等院校,职业培养方式都是“师带徒”。老师就是老板,老板就是老师,真正靠技术吃饭——职业有获得感,行业有获得感。
如今要“师带徒”的方式,特别职业教育这个板块里,并不容易实现,因为实操型的导师很稀缺,双师型的教师资源明显不足。
园林在职业教育的板块,出现时间总体较晚,且需要时间沉淀,而在行业大步快跑的这些年,很多人在做老板与做老师之间,大部分会选择做“老板”。
所以现在的园林类职业教育,跟学习汽车修理、开挖掘机还是不一样的,如果先填鸭式的理论教育,再赶鸭子上架式实操,很难得到其精髓。这一点,可能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都存在同类问题,谁也别笑话谁。
从2021年高考时候开始,艾笔园创小号《蜂巢小会》针对园林园艺专业与就业的问题,做了持续的系列话题策划,针对的人群一类是园林园艺企业负责人,一类是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生群体,还有一类则是高校老师。
由于是访谈类的调查,所以在数据方面没有做定量的分析。下面提供一些我们看到的与想到的:
01、除了个别专业属性很强的名牌大学,高校毕业的园林本科大学生,毕业后从事专业职业的意愿在降低,尤其是加入民营企业的。
02、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的学生,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比例较高,可绝大部分进入的是事业单位、国企、科研院所,或者跟着导师推荐进入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。
03、在园林施工企业里面,男孩子是香饽饽,女性毕业生存在就业弱势。
04、很多大学生直到毕业时,对于职业的认知还是很模糊和狭窄。
05、对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,很多企业嘴里说着可以要,但招聘启事上的“限大学本科”写得很诚实,要么薪资那也会有贵贱。
我们不是教育家,不好做教育方面的评判。只是想起了隔壁老李的“眼里有光”——
什么样的教育背景下,能让孩子眼里有光?特别是对所做的事情眼里有光?成都花木基地小编鸣谢ibeefly撰稿。